欢迎光临~广东顺易能源环保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13827428458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惠州市“十二五”节能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

来源:本站 作者: 时间:2013-03-10 09:10:25 点击:1059

惠州市“十二五”节能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

 

 

为科学规划惠州市十二五期间节能工作的目标、方向、重点等重大问题,使《惠州市十二五节能规划》更具科学性、可操作性及前瞻性,按照市政府关于《惠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惠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组织编制了《惠州市十二五节能规划(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文本已根据专家论证意见进行了修编。根据《印发〈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惠府〔2009102号)有关规定,现予以公示,公开征求社会各届意见。如有意见或建议请于公示之日起30日内以书面或电子邮件、传真、电话等方式向我局反馈。
  联系电话:07522808968  传真:07522808135 
  电子邮箱:jnk2808968@163.com
  联系地址:惠州市江北行政中心五号楼4楼 邮编:516003
 
惠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二○一一年十一月三十日
 
惠州市“十二五”节能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
 
“十一五”时期是惠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时期。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达到1729.9亿元(当年价),经济总量实现5年翻番。中海壳牌95万吨乙烯/年、中海油1200万吨炼油/年项目建成投产,打下了惠州建设世界级石油化工产业基地的基础,石化产业成为惠州新兴支柱产业。
随着石化产业的兴起,惠州市能源消费量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466.16万吨标准煤(等价值),其中石化产业占47%。“十一五”期间,石化产业新增能源消费量达到695万吨标准煤,对全市能源消费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8.9%,但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3.6%,是我市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的主要原因。
尽管如此,“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惠州市不断完善节能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深入开展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全市节能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为“十二五”节能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能耗数据分析
1)单位GDP能耗
“十一五”以来,中海壳牌、中海炼油两大石化龙头项目相继投产拉动惠州市能耗大幅上升。2010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为0.892吨标准煤/万元,比2005年上升4.16%。如果剔除中海壳牌、中海炼油及开氏石化项目的影响,2010年我市万元GDP能耗为0.607吨标准煤,“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2.57%特别是2007年以来,随着各项节能措施落实,全市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2008-2010年,累计形成节能量176.8万吨标准煤,详见表1
1:惠州市“十一五”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表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单位GDP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0.850
0.976
1.016
0.956
0.947
0.892
单位GDP能耗同比变化(%
13.94
4.13
-5.89
-0.95
-5.86
同比节能量(吨标准煤)
-118.27
-44.14
73.89
12.54
90.41
  
注:同比节能量“+”表示节能,“-”表示不节能。
2)分产业增加值能耗
2010年,惠州市第一、二和三产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为0.2141.0640.460吨标准煤/万元(2005年可比价,以下同)。与2005年相比,第三产业下降18.7%,第二产业上升13.2%,第一产业上升7.5%,详见表2
从第二产业内部来看,2010年,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094吨标准煤/万元,是建筑业的2.15倍,工业增加值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4%。“十一五”期间,惠州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上升12.4%,工业占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8个百点,是造成第二产业增加值能耗上升的主要原因。
2:惠州“十一五”各产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第一产业
0.199
0.194
0.208
0.214
0.214
0.214
第二产业
0.94
1.210
1.297
1.192
1.193
1.064
 #工业
0.973
1.257
1.346
1.231
1.228
1.094
#建筑业
0.548
0.530
0.507
0.508
0.508
0.508
第三产业
0.566
0.513
0.462
0.464
0.439
0.460
生活用能
0.247
0.202
0.219
0.238
0.252
0.261
 
注:此处能源消费量计算采用等价值。
从各产业增速来看:“十一五”期间,惠州市第一、二和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4.1%17.5%14.3%。与2005年相比,第二产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最高,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3个百分点;增加值能耗最低的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下降了3.3个百分点,增加值能耗居中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上升了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变化对全市单位GDP能耗上升的贡献达到50%左右,总体上不利于单位GDP能耗下降。

3:惠州“十一五”各产业增加值比重变动情况(单位:%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第一产业
9.3
7.4
7.0
6.9
6.4
6.0
第二产业
56.7
58.0
57.2
56.8
55.8
59.0
#工业
52.3
54.2
53.7
53.4
52.2
55.5
#建筑业
4.4
3.8
3.6
3.4
3.6
3.4
第三产业
34.0
34.6
35.8
36.3
37.8
35.0
 
 注:各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005年可比价。
3)工业分行业增加值能耗
2010年,惠州市工业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058.5万吨标准煤,占全市综合能源消费量的72.2%。“十一五”期间,工业能源消费增量为649.46万吨标准煤,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增量的83.5%2006以前,惠州的工业主要以电子工业为主,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仅为0.61吨标准煤/万元,在全省位列第4,仅高于深圳、中山和汕尾。2006-2007年,受中海壳牌投产影响,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大幅上升,之后随着石化产业链的延伸和节能降耗工作的大力推进,200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1.13%2009年受中海炼油一期和开氏化工投产,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又有所上升。20109月和12月,惠州市分别启动了节能预警三级和一级应急响应,停产限产一批重点高耗能企业,取得了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6.87%的效果,规上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见表4
4:惠州“十一五”规上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0.61
1.20
1.36
1.21
1.22
1.01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
 
186.43
13.03
-11.13
0.69
-16.87
 
注:此处统计口径为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采用当量值计算。
从工业行业内部来看,“十一五”期间,除石化和电力行业外,其他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均实现了下降。从各行业对工业增加值能耗变动影响来看,石化行业影响最大,是惠州市工业增加值能耗上升的主要原因。2010年全市石化工业完成增加值303.1亿元,总量超过电子工业,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52.4%,对工业能源消费增长贡献率达到94%。“十一五”期间,惠州市工业增加值能耗变动因素分析详见表5
 

5:“十一五”惠州工业增加值能耗变动因素分析
 
单位增加值能耗
各行业所占比例
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贡献率(%)
2010年(吨标准煤/万元)
“十一五”变化率(%)
2010年(%)
增长或下降百分点
电子
0.093
-22.30
35.44
-21.48
-3.77
石化
2.718
346.77
29.55
24.56
111.62
机械
0.154
-32.94
12.41
-4.02
-1.98
纺织
0.250
-55.65
6.26
-0.98
-2.85
电力
1.804
19.36
4.37
0.56
3.74
建材
3.597
-66.18
2.84
1.60
-3.54
造纸
1.292
-50.74
0.53
-0.08
-1.08
钢铁
0.591
-54.15
0.65
0.00
-0.56
有色
0.568
-22.02
0.36
-0.01
-0.07
其他
0.225
-45.02
7.59
-0.15
-1.51
4)第三产业增加值能耗
从第三产业内部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简称“物流”)增加值能耗最高,2010年为2.981吨标准煤/万元,比2005年下降4.14%,对第三产业增加值能耗下降贡献率为76.77%;批发、零售和餐饮住宿业(简称“商贸酒店”)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为0.3020.152吨标准煤/万元,比2005年分别下降8.54%15.12%,对第三产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合计贡献率为23.23%。从结构来看,“十一五”,交通运输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下降1.43个百分点,商贸酒店和其他服务业分别上升0.101.33个百分点,结构调整对第三产业增加值能耗下降贡献为64%,增加值单耗下降贡献36%
6:“十一五”惠州第三产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因素分析
 
单位增加值能耗
各行业所占比例
对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贡献率(%)
2010年(吨标准煤/万元)
“十一五”变化率(%)
2010年(%)
增长或下降百分点
物流
2.981
-4.14
10.11
-1.43
76.77
商贸酒店
0.302
-8.54
31.93
0.10
15.32
其他服务业
0.152
-15.12
57.96
1.33
7.91
 
5)居民生活用能
2010年,惠州市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量达到148.58万吨标准标,“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1.7%。生活用能并不直接产生GDP,从GDP能耗分解来看,在基数一定时,若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增长超过GDP增长,则会推高单位GDP能耗。当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增长低于全市GDP增速,生活用能与GDP的比值下降,对GDP能耗下降起到正向作用。
6)分县区单位GDP能耗
“十一五”期间,除龙门和大亚湾外,各县区的单位GDP能耗有不同程度下降。降幅由大到小分别为:惠阳区下降17.04%、博罗县下降16.66%,惠东县下降14.08%、惠城区下降14.08%、仲恺高新区下降14.08%,大亚湾和龙门县不降反升。从各区对全市单位GDP能耗上升的影响来看:大亚湾和龙门是影响全市单位GDP上升的县(区),其中大亚湾的因素最大,完全抵消了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和博罗县对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的贡献。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十一五”期间新成立了仲恺区,惠城区的区划有调整,故只能计算惠城区和仲恺的合计贡献率(%。)
7:“十一五”各县区节能情况
 
2010年万元GDP能耗值
2010GDP占全市比重
对全市单位GDP能耗上升贡献率(%)
指标值(吨标准煤/万元)
累计降低率(%
指标值(%
累计变动(个百分点)
惠阳区
0.9877
-17.04
10.58
0.55
-5.46
惠东县
0.5849
-15.97
14.47
-2.55
-12.20
博罗县
1.0028
-16.66
17.04
-1.2
-16.48
龙门县
1.7988
34.06
3.97
-0.1
6.84
大亚湾区
2.8529
176.18
19.81
13.21
156.80
惠城区
0.6175
-14.08
19.61
-9.91
-29.51
仲恺区
0.5161
-14.08
14.52
 
1)工业
——省千家企业总体上超额完成节能目标。2010年,我市列入省千家企业的20家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达到507.7万吨标准煤,累计形成节能能力26.3万吨标准煤,其中3家企业超额完成,17家企业为完成等级。
——高耗能产品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大幅下降。“十一五”期间,惠州市适度重型化取得显著成效。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占比达到75%,比2005年提高25.6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59.41kW,其中火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19.60kW;炼油和乙烯年产能量分别1200万吨和95万吨,水泥年产能达到1871.9万吨。随着行业发展水平提高,高耗能产品单耗取得显著下降,其中火力发电煤耗下降16.8%,单位乙烯综合能耗下降9.5%、单位水泥综合能耗下降12.6%
——工业行业装备水平得到提升。“十一五”期间,我市已淘汰落后小火电机组24台共25万千瓦、七家小钢铁企业共计产能110万吨、53条落后水泥生产线共计产能488.8万吨、印染324.5万米、制革5万标张。与2005年相比,2010年,我市电力行业300MW以上火电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比重由0%上升到89%,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比重由10%上升到95%
2)建筑
——新建建筑认真贯彻建筑节能标准。十一五期间,我市新建建筑设计阶段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和施工图节能审查备案比例已达100%,施工阶段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执行率逐年上升,至十一五期末超过95%;新型墙材使用比例由十五期末的55%提高到90%
——建筑节能示范项目取得突破。十一五期间,我市分别建成风能、太阳能联合发电,太阳能光电、光热可再生资源和热泵空调技术,太阳能公共照明和热水系统在建筑中应用示范项目各1个,建成建筑利用太阳利用面积累计超过16万平方米,每年可节约燃油约2万吨,节约燃气2000万标准立方,节约用电近1亿度。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我市完成既有建筑改造近30万平方米。从200871起,凡既有建筑申请进行改造的报建项目,在改造方案经规划审查同意后,必须编制建筑节能改造计划和节能技术改造方案,并报施工图审查机构审查和备案机关备案。
3)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单耗下降明显。2010年,我市公路营运车辆单位运输量综合能耗为791千克标准煤/万换算吨公里,营运船舶单位运输量能耗为132千克标准煤/万换算吨公里,“十一五”期间,分别下降10%6%
——交通基础设施改善,智能交通建设取得初步进展。“十一五”期间,惠州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质的飞跃,2010年,全市公路线路长度达到10825.8公里,公路密度为65.4公里/百平方公里,比2005年上升44.2%。与周边地市共打通潮莞高速公路惠州段等7条断头路,正在实施仁深高速公路博深段等11个对接项目。全市5510台重点车辆全部安装GPS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大力推广节能新能源汽车。“十一五”期间,我市开展惠州至惠东、博罗的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工作,市中心区公交线路进一步优化,成功投放100辆液化天然气(LNG)环保公交车和100辆压缩天然气(CNG)和汽油两用燃料出租车,淘汰老旧车辆3000辆。
——加强水路运输节能。积极推动老、旧、小船舶,特别是水泥船退出营运市场。加快内河船型标准化和大型化工作,全面提升船舶运力结构水平。积极推广有关新技术和船用岸电技术,推进船型标准化工作。我市2010年新建造投运的32艘船舶中有11艘采用了标准化船型。
4)其他领域
——公共机构人均用能有所下降。2010年我市300家机关、事业单位综合能源消耗量达到1.055万吨标准煤,人均电耗为333.99千瓦时,市直机关小车队74台公务车平均百公里油耗从12.5下降到12.1。“十一五”期间,列入统计考核的公共机构能源消耗在2010年的基础上实现累计下降10%以上。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与高效照明产品中标推广企业,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EMC)签订了更换市政府行政中心11000套节能灯具的合同,每年可节约用电32万千瓦时,公共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取得突破。
——农业和农村沼气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截止2010年底,全市累计建成各类实用沼气池9504个,其中大中型沼气池992个,总池容26.5m3,年产沼气1500m3。有18个猪场建成大型沼气池并成功发电,占全省沼气发电场的50%以上。管网式集中供气工程456个,惠及农户2945户,实现年节能1.1万吨标准煤,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
1)节能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惠州成立了节能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市节能降耗工作;把节能目标分解下达各县(市、区),并与各县(市、区)签订责任书,加强全市节能目标完成情况监测,建立定期进行通报制度,形成节能考核制度。对完成年度节能目标的县(市、区)给予表扬,未完成年度节能目标的给予通报,并提出整改措施和进行问责。
——在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政策方面走在前列。“十一五”,我市相继完成节能和循环经济“四个意见、五个方案、六个办法”,政策措施逐步完善,率先开展能源管理师试点,实施惠州市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改造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有关节能措施得到省节能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
2)公共财政引导效果显著
——财政奖励引导节能技改投入。2008-2010年,我市有11个项目获得省节能专项资金奖励,市财政支持69个节能项目,涉及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电机系统节能、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等重点节能工程,形成节能量约20万吨标准煤,折算效果为财政每投入1元带动社会节能投入20元,产生经济效益20元。
——高效节能产品生产和消费逐步形成。“十一五期间,我市积极实施国家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共推广高效照明产品55万支。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报了67个型号空调器产品为“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国家财政补贴推广产品,有力推进了企业产品升级和技术进步。
3)注重节能基础能力建设
——节能管理机构能力大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不断增强节能管理和能源统计管理队伍建设,使节能工作能够“有的放矢”,政策水平和管理能力大幅提高。
——节能监察能力得到加强。“十一五”期间,我市组建了市节能监察中心,加强节能执法和现场监察,开展了落后耗能产品、设备使用情况、重点用能单位的产品能耗限额标准、设计单位执行节能标准规范、公共机构节能监察等专项监察,发现用能单位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整改,成效显著。
——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基础夯实。“十一五”期间,我市重点用能单位加强了能源管理队伍建设,设立了能源管理岗位,并进行了登记备案,建立了市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月报制度,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达到了《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通则》(GB17167-2006)要求,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数据在线采集逐步推进。
4)全社会节能工作共同推进
——发挥党政机关的带头示范作用。在全市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开展“能源紧缺体验日”活动,体现政府机构节能的率先垂范作用。
——强化节能培训。2008年,我市在全省地市率先举办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员培训班,2008-2010年共举办4期能源管理员培训班,全市通过培训合格的能源管理人员有231名。
——强化节能宣传。“十一五”期间,开展了“绿色出行日”、“能源紧缺体验日”、“建筑节能宣传周”和国家财政补贴高效照明产品“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等系列活动,进一步营造了全民参与节能降耗的社会氛围。
“十二五”时期,惠州市将进入人均GDP600010000美元发展阶段,继续深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创造巨大需求,能源需求将呈现刚性增长,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凸显,节能任务艰巨,节能面临诸多良好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2010年,惠州市GDP总量为1730亿元,人均GDP3.865万元,分别位居全省第6位和第7位,与深圳和广州还有较大差距。“十二五”期间,惠州市经济还将快速发展,以“十二五”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及以上测算,单位GDP能耗下降17%测算,到2015年,全市能源需求总量预计达到1872.4万吨标准煤,比2010年增长406.2万吨以上。

8:“十二五”不同GDP增长情况下能源消费情况
 
9%
10%
11%
12%
13%
14%
15%
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
1872.4
1959.9
2050.6
2144.6
2242.1
2343.1
2447.6
“十二五”新增能源消费量(万吨标准煤)
406.2
493.7
584.4
678.5
775.9
876.9
981.5
能源消费年均增长(%
5.01
5.98
6.94
7.90
8.87
9.83
10.79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0.56
0.60
0.63
0.66
0.68
0.70
0.72
 
2010年,惠州市发电量87.95亿kWh,其中火力发电量占87.8%,全社会用电量为192.5亿kWh45.7%的电力依靠省网。“十二五”期间,惠州市将大力推进广东省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建设,如规划中的惠东平海电厂3#4#机组等项目如期投产,至2015年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1000-1200万千瓦。届时,惠州的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将进一步加强,成为电力净输出地市,燃气机组的发电量比重下降,火力发电的发电煤耗和供电煤耗均上升,按照当前的GDP能耗计算规则,电力行业增加值能耗将比2010年上升5%左右。
根据《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惠州将重点建设大亚湾石化深加工和精细化工高度集聚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化工区,大亚湾石化区将建成4000万吨炼油和300万吨乙烯的炼化一体化石化基地。如中海油惠州炼化二期1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项目将在“十二五”建成投产,该项目单位增加值能耗是全市水平的35倍,如按期建成投产,则惠州市将无法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17%的目标。
从能源消费行政区域分布来看,大亚湾2010年能源消费总量达到757.97万吨标准煤,占县区消费总量合计的41%。而经济总量最低的龙门县,能源消费总量仅为116.28万吨准煤。从各区上报的“十二五”重大项目来看,大亚湾区的高耗能项目量多,新增能耗量居首位,从推进石化产业基地建设的角度,该地区能源消费还将保持快速增长。
国内看,国家对节能领域将持续实施大规模投入与支持,推进节能技术改造、节能产品惠民,合同能源管理等重点工程,继续实施有利于节能的产业、税收和价格政策,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必将进一步增添全社会节能的动力与活力。同时,此国家加快培育新能源、环保节能、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也为惠州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低能耗产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从省内看,《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倡导绿色生活,促进绿色发展,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发展,全面构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为完成“十二五”期间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8%的约束性指标,省提出了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工作思路,将有利于惠州市各县区将能源消费增量指标主要用于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项目,推动全市节能降耗工作。
技术进步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推进节能:一方面,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广泛使用能降低单位产品和服务的能源消费量,持续的技术进步将有效改善能源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信息产业、电子商务、通讯设备等产业的迅猛发展,通过缩短交易过程,降低中间环节成本,使得能源强度下降,进而降低了能源消费量。“十二五”时期是惠州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继续深入推进,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使惠州在更高起点建设,并改造传统产业,进一步节能增效成为可能。
经过“十一五”的努力,惠州市节能工作体系基本建成,初步建立节能工作领导机构和协调机制,各级政府对节能耗的认识更为深入,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工作基础不断巩固,全社会关注、支持节能的氛围也日益浓厚,为“十二五”节能工作打下坚定的基础。
1)产业结构变化不利于节能降耗
从产业增加值能耗来看,第一产业最低,其次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最高。2010年,惠州市第一和三产业的增加值能耗分别是0.210.46吨标准煤/万元,占整个GDP的比重分别为5.6%32.4%。根据《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十二五”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6%。假设第一产业年均增长3.5%,“十二五”期间各产业增加值能耗均下降17%,单位GDP生活用能维持2010年水平,则2015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仅比2010年下降14.3%,产业结构变化向着单位GDP能耗上升的局面发展。
2)节能技术改造空间渐趋狭窄
“十一五”我市小火电、水泥、钢铁等落后产能淘汰超额完成任务,通过结构调整实现节能的潜力已得到充分挖掘。目前,石化产业能源消费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74%,其中有80%左右是作为原材料。这些项目是“十一五期间上马,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高,节能降耗空间有限;电子产业的用能比较分散,经过“十一五”的努力,节能工作呈边际效应替减趋势,难度越来越大。
3)县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大工作难度
惠州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比较严重,大亚湾区单位GDP能耗最高,经济增长最快;龙门县GDP能耗次之,属欠发达地区,又是水泥行业集中地区,规划的项目大部分属于高耗能项目,给欠发达地区适当发展空间,各地区要承担更重的节能任务才能保障全市目标完成。
4)节能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
随着节能压力的增大,各县区、各单位对节能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重开发、轻节约的倾向,通过节能工作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的常态化机制尚未形成。财政投入明显不足,节能税收和财政政策门槛高、优惠少,用能单位违规代价低。节能的组织管理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基础工作远未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基层企业的节能管理、技术研发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社会方方面面的节能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型升级,升华惠民之州”为核心,以自主创新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抓手,坚持强化责任、完善政策、加强监管相结合,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坚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强化工程措施、加强管理引导相结合,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显著减少污染物排放;进一步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格局,确保实现我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严格约束与引导激励相结合。强化节能目标责任制,强化节能执法监督检查,落实问责制、“一票否决”制;加大地方财政投入,拓宽实施节能技术改造的奖励范围。
——坚持优化存量与控制增量相结合。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节能挖潜改造和技术改造,提高现有存量的能源利用效率;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提高能耗准入门槛,将项目万元增加值能耗作为重要审核条件并严格把关。
——坚持结构调整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大幅提高内生发展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现代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石化产业链的伸延发展,推进对节能降耗有关键影响的重大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应用,带动产业能效提高。
——坚持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相结合。强化重点区县、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单位节能,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加强规划引导,推动生产、生活和消费领域实现全面节能。
(一)GDP能耗下降指标
2015年,单位GDP能耗在2010年基础上下降17%,年均下降3.66%。即惠州的单位GDP能耗从20100.892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5年的0.740吨标准煤/万元。不同经济增长速度下节能量详见表9

9:“十二五”不同GDP增长情况下形成节能量
GDP年均增长
9%
10%
11%
12%
13%
14%
15%
节能量(万吨标准煤)
323
332
342
352
362
372
383
注:此处计算假设GDP年均增长率相同,单位GDP能耗年下降率相同。
从宏观层面看,节能有三条基本途径: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降低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经济增长由资源能源驱动向创新和技术驱动转变;二是促进技术进步、减少等量能源服务的能源投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三是加强节能管理,包括政府通过法律和公共政策推动结构节能和技术节能,用能单位通过管理提高用能效率,社会公共改变价值观、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实现合理消费和绿色消费。
第三和一产业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较低,提高第一和第三产业的比重,能够有效降低单位GDP能耗。第一产业受其产业特性影响,增长都比较平稳。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增长的比重,有利于节能降耗。但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要以其他部门的发展以及对第三产业的需求为基础,惠州的工业化的任务还未完成,人均收入水平还不高,“十二五”期间,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但是对结构调整的贡献比较有限。
工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然是惠州经济增长的重点。发达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也表明,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前,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首先要靠工业。美国在1930年以后单位GDP 能耗就开始显著下降,而当时工业正处于兴旺发达的状态,第三产业尚未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30年以后,第三产业才逐渐上升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惠州的现实情况是,以石油化工、电力和建材为主的重工业增长迅速,因此,结构节能的重点也应该放在工业部门自身。
结构节能的重点在工业部门,而工业部门又必须大力发展,那么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应该在于促使工业结构高端化,工业结构要向价值链的上下游延伸,进入“微笑曲线”的两端。通过发挥后发优势,加强技术进步,用新型工业化的理念来发展重工业,着力使工业结构朝着低能耗、高端化、知识化、轻型化方向提升,使得工业价值链更长、附加值更高,更加节能、环保、绿色,更加安全。在产业产品上由初级产品占优势逐渐向中间产品、终端产品占优势方向演进。
技术进步能有效改善能源的使用效率,降低等量能源服务的能源消费量、降低单位GDP的能源消费量。利用技术进步和科技革新降低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弹性关系,可以保持较高的节能率。现有新技术的充分利用同样会带来能源效率的大幅提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高效应用技术,二是能源的高效转换技术。技术进步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推进节能:一方面,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广泛使用提高了能源资源开发和转换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产业部门效率的提高,一是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直接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二是通过信息产业、电子商务、通讯设备等产业的迅猛发展,缩短了交易过程,降低了中间环节的成本。具体来讲技术节能包括:淘汰落后的、耗能过高的用能产品、设备和生产工艺;采用成熟、先进的节能技术,对设备或系统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现有设备或系统的运行效率。随着能源价格的提高,节能技术大量使用,节能资本的投入使得能源消耗下降,节能资本的投入成为能源成本的有效替代。
无论是调整经济结构、还是节能技术进步、抑或建立节能低碳生活模式,都需要政府出台公共政策以规范社会行为、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并调节社会利益关系,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法律基础,如《节约能源法》主要通过强制力来构建预期的节能行为模式、并巩固预期的政策效果;二是经济政策,通过各种具体的经济措施(如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价格政策、金融政策、政府采购等)不断调整能源行为主体的经济利益关系,增加能源利用成本、降低能效改进成本,限制负外部性行为、激励正外部性活动,使得行为者最终做出的决策和行为选择方式服务于节能的需要;三是信息政策,主要通过节能宣传教育改变行为主体的观念和价值取向,塑造社会公众的节能意识形态,推进节能工作由观念引向行为、并将行为引向持续,使得节能行为持续化、制度化,从而把节能活动引向深入。
从狭义的角度看,管理节能是指企业内部相对于技术和工艺节能而言,它是指利用管理学的知识,辅以技术、经济等手段进行科学的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等手段,使有限的能源得到经济、合理、有效的使用,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
实现GDP能耗下降可以通过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的合理组合,基于惠州市的发展阶段、技术创新水平、能源资源价格以及国内宏观政策环境,对结构、技术和管理正确进行布局规划、空间组合和时序安排十分重要。
从三产结构调整来看:结构节能即增加值能耗低的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发展速度高于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上升。技术节能即产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各产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又可以归为行业技术提高和行业内部结构优化(增加能耗较低行业比重上升)。以工业为例,行业技术提高,包括应用先进技术,提高用能设备效率,降低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行业结构优化即增加值能耗低的电子信息、战略新兴型产业占工业的比重增加;从石化行业内部来看,应加快向产业链下游深度延伸和扩散,加快能够与上游产业衔接的精细化工项目建设。
1)基准情景分析
根据《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十二五”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6%。假设第一产业年均增长3.5%,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11.6%12%,全市GDP年均增长11.3%,则至2015年,全市GDP达到2810亿元(2005年可比价,以下同),第一、二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4.2%59.8%36%。假设“十二五”期间,第一和第三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10%17%,在其他情景不变的情况下,居民生活用能增长越快,则第二产业增加值能耗需要下降更多,才能实现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17%的目标,居民生活用能年均增长与第二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关系如下:
10: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增长与第二产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关系
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年均增长
8%
9%
10%
11%
12%
第二产业增加值能耗需下降(%
18.8
19.3
19.9
20.5
21.2
 
从第二产业内部来看,由于建筑业比重较小,且增加值能耗低,第二产业增加值能耗主要取决于工业增长速度和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即要实现一定的第二产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工业增长的越快,相应的工业增加值能耗就要下降更多。
假设“十二五”期间建筑业年均增长6%,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2%;工业内部:电子、机械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左右,纺织服装、有色金属、其他行业年均增长9%,建材行业年均增长8%,以上行业“十二五”期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6%;电力行业年均增长40%,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维持2010年水平,则石化产业年均增长10%,石化产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5%,全市工业能够实现年均增长12.8%,工业增加值能耗实现下降20%的目标。
2)石化产业影响分析
作为石化产业基地,石化行业的发展及发展重点对“十二五”惠州市的经济增长及节能目标的影响较大。从石化产业内部来看,炼化一体项目的增加值能耗为4.8吨标准煤/万元,而下游精细化工行业增加值能耗仅为炼油行业的1/10左右,部分企业甚至低于电子行业平均水平因此,石化行业的节能降耗对惠州市节能目标能否按期完成影响重大
假设“十二五”期间,惠州市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年均增长9%,第一和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3.5%12%,建筑业年均增长6%;工业内部电子、机械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左右,纺织服装、有色金属、其他行业年均增长9%;建材行业年均增长8%,以上行业“十二五”期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6%;电力行业年均增长40%,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维持2010年水平,要实现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17%,则工业增加值能耗需下降20%以上,其中石化产业增加越快,单位增加值能耗需下降的越多,也就意味着“十二五”石化行业要大力发展下游的高附加值,低增加值能耗的项目才能完成既定的节能目标,有关石化产业增长、工业增长、GDP增长以及增加值能耗需下降的关系如下:

11:石化产业增加值和增加值能耗关系(情景二)
石化产业年均增长(%)
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GDP年均增长(%)
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需下降(%)
石化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需下降(%)
6
11.8
12.0
-20.41
-11.20
7
12.1
12.2
-20.54
-13.96
8
12.3
12.3
-20.67
-16.57
9
12.6
12.5
-20.81
-19.04
10
12.8
12.6
-20.94
-21.37
11
13.1
12.8
-21.08
-23.58
12
13.4
13.0
-21.21
-25.67
13
13.7
13.1
-21.35
-27.66
14
14.0
13.3
-21.49
-29.54
15
14.3
13.5
-21.63
-31.33
16
14.6
13.7
-21.78
-33.02
17
14.9
13.9
-21.92
-34.63
18
15.2
14.1
-22.07
-36.16
 
3)节能指标
综合考虑经济发展阶段和惯性、技术进步以及节能投资效益等因素,为确保惠州市“十二五”节能目标的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和各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指标为:
——结构节能取得积极进展。“十二五”期间,确保第三产业增速高于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不低于36%,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0%以上;工业内部电子信息产业年均增长12%以上,占工业结构比重不低于34.2%。“十二五”期间,石化行业新建项目单位增加值能耗要低于1.30吨标准煤/万元,其中单位增加值能耗低于0.740吨标准煤/万元项目的比重不低于75%。
——重点领域增加值能耗大幅降低。到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在2010年基础上下降20%;第一产业增加值能耗在2010年的基础上下降10%;第三产业增加值能耗在2010年的基础上下降17%,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零售、餐饮住宿业在2010年基础上下降15%
提高能源效率是降低能源强度的主要手段,其核心是降低单位产品或服务的能源投入。
1)主要产品单耗指标
2015年,电力、炼油、乙烯、水泥等行业能耗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新上项目能耗指标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2:已建成投产项目产品单耗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
2015
燃气机组发电煤耗
克标准煤/千瓦时
243
238
单位乙烯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
862
810
单位原油加工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油/
65
58
可比水泥综合能耗
综合能耗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
95
90
电网线损率
%
4.12
4
13:“十二五”新建项目产品单耗准入值
指标名称
单位
2011
2013
火电供电煤耗
克标准煤/千瓦时
280
275
单位乙烯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
800
785
单位原油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油/
55
50
可比水泥综合能耗
 
千克标准煤/
88
85
2)交通运输指标
2015年,交通运输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结构性节能减排取得明显进展。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更加完善,内河航运承运比重以及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明显提高,节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运输车辆、船舶、港口机械与施工设备的大型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交通运输装备结构更加优化;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有所提高,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结构明显改善。
——与2010年相比,公路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6%,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8%,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下降8%
3)建筑节能指标
——商贸酒店单位产值和建筑面积用电量明显下降。到2015年,全市商贸酒店单位产值综合能耗下降16%,单位建筑面积用电量下降13%
——公共机构节能取得积极进展。到2015年,全市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年用电量、人均年综合能耗量指标分别在2010年的基础上下降13%11%
——高效用能产品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2015年,一级能效的家用电器、办公设备在市场占有率达到70%;风机、水泵、变压器等设备能效准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表格14用能设备“十二五”节能指标
用能产品
单位
2010
2015
65%节能建筑比例
%
5
25
风机运行效率
%
70-90
85-95
水泵运行效率
%
70-90
85-95
家用轿车平均油耗
/百公里
7-12
6-10
节能灯普及率
%
60
90
节能空调普及率
%
25
80
节能电冰箱普及率
%
25
80
节能家用燃气灶普及率
%
25
80
节能家用燃气热水器普及率
%
25
90

 
五、“十二五”节能重点领域、重点工程
(一)重点领域
1)工业
全力推动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石化深加工和精细化工产品,严格控制新建扩建高耗能项目,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加大节能改造挖潜力度。
——石化工业。坚持一体化和循环经济理念,发展大型石化下游深加工产业,逐步完善产业链结构,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形成石化下游深加工产业群;以市场为导向,走差异化、高端化发展路线,结合周边市场需求特点,形成高端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重点采取系统改造、调整工艺和项目带动方式节能降耗;推进石化园区辅助、物流、公用工程、环保等一体化建设。
——电力行业。新建电源点尽可能靠近负荷中心,需要集中供热()、气、水处理的生产,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建设大型热电联产/冷热电联供机组,争取国家电力直供试点,加快采用节能先进技术改造在役火电机组,降低电厂自用电率。加快推进智能电网建设,采用先进的输、变、配电技术和设备,提高电网输电、配电能力;完善高、低压配电网络,应用先进的调压手段和无功补偿技术,提高电网经济运行水平。积极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合理调整负荷,优化用电方式。大力推广冰蓄冷空调技术,有效转移高峰负荷。
——建材行业。水泥行业坚持“上大压小、等量淘汰”的原则,新建水泥生产线采用日产4000吨以上水泥熟料规模的新型干法生产工艺,鼓励采用创新的熟料煅烧技术、第三代预分解炉系统和第四代篦冷机技术、可燃废弃物替代燃料、低钙硅酸盐水泥生产等技术,新建项目水泥熟料标准煤耗要低于105千克标准煤/吨,水泥综合电耗小于85千瓦时/吨;水泥粉磨站可比综合电耗小于34千瓦时/吨,对现有大中型回转窑系统、粉磨系统、烘干机进行节能改造,推广高效立磨或辊压机加球磨机的节能粉磨工艺以及用电设备的变频调速技术。进一步提高水泥散装率。加快发展预拌混凝土和干混砂浆,充分利用利用磷石膏、脱硫石膏等生产新型墙体材料,推广高掺量的粉煤灰砖、煤矸石砖、粉煤灰加气砼砌块以及优质节能环保的绝热隔音材料、防水材料和密封材料等新型墙体材料的应用,促进资源的综合与循环利用。
——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以平板显示、太阳能、LED为代表的光电产业、数字家庭、汽车电子、现代通信、数字装备制造、医疗电子、新型电池、电子元器件、电子标签、软件和现代信息服务等新型高端特色产业,着力构建以先进电子信息制造业与现代信息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电子信息产业体系。
——装备制造业。通过技术改造、调整工艺等措施,降低生产能耗。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生产高端产品,提升产业实力。加大高效节能稀土永磁电机、潜油电机、螺杆泵永磁电机、直线电机抽油机、智能间歇提捞式抽油机、洗井水循环利用节水装置、风力发电机组等节能环保装置和产品制造,为节能降耗提供技术和设备保障。
2)商贸建筑
——强化《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贯彻落实。加大对建筑工程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执行节能标准规范的监察力度。2011年起,全省新建建筑设计、施工阶段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广东省实施细则》(DBJ15-51-2007)率达到100%
——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十二五”期间,完成营业面积5千平方米以上的零售企、批发市场餐饮、住宿、商厦、写字楼等既有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10万平方米。
——建设可再生能源一体化建筑示范工程。大力推广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重点建设一批地源、空气源等热泵供热制冷、太阳能采暖照明等可再生能源一体化建筑示范工程。
3)交通运输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衔接为重点,加快完善全市铁路网、轨道交通网、高速公路网、普通干线公路网、水路运输网,着力构建以惠州港、平潭机场、铁路站场和公路站场为节点,各类运输网络有机衔接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城乡公共交通网络和站场枢纽建设,提高城乡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大力发展智能交通系统。按照“客运高速化、货运物流化”的发展要求,在继续加快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同时,开发、推广、应用以现代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智能交通系统,如城市交通流动态管理系统、车/船载导航系统、车辆跟踪系统、货运配载信息系统、船舶运输管理系统、车辆/船舶救援系统、车辆自动收费系统等技术,逐步提高运输系统效率。建立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平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运输监控平台以及维修救援网络,形成运输一体化服务保障体系。
——鼓励在新建隧道中采用技术成熟、功能可靠的公路隧道照明相关技术规范和产品。对在用隧道,根据现照明灯具的使用寿命,制定分期分批更换节能灯具方案,推行隧道绿色照明工程,推广应用寿命长、功能可靠的发光二级管(LED)等节能灯具。组织开展隧道通风照明控制技术、隧道群和毗邻隧道的智能联动控制技术和联网控制系统等的示范和推广。大力推进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
4)公共机构
——积极实施节能改造。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引导作用,以示范项目为载体,全面推进惠州市公共机构节能改造。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对参与合同能源管理的第三方节能服务机构给予财政资金奖励。
——加大节能管理力度,完善节能考核。贯彻落实《公共机构节能条例》,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组织开展能源审计、建筑能效公示,完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制度,实行能源消耗定额管理制度、单车用油定额制度,加强政府采购节能产品的监督监察。
——建立能源紧缺体验制度。政府部门带头每周少开一天车、少开一天电梯(低层)、少开一天空调活动,提倡公务活动着便装。
5)居民生活
——科学编制规划。科学编制惠州城区、重点区域的详细规划和绿色交通、绿色产业的专项规划,推进城市交通、电力、热力、燃气、通信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
——引导合理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将节约能源纳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引导居民使用节能产品,减少浪费,开展“节能活动进社区、学校、机关”。开展节能知识竞赛、节能家庭和节能小区评选等活动。
6)农业和农村
——加大农村沼气和太阳能的利用。在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积极发展秸秆沼气。“十二五”新增沼气产能1000m3,形成节能能力0.5万吨标准煤。
——推广太阳能设备。配合新农村建设,采用政府补贴、企业让利的模式,推广适宜农村使用的经济实用型太阳能设备,鼓励发展户用太阳能照明、采暖、热水供应等太阳能利用工程,满足农民生活和部分生产需要,缓解农村能源紧张及环境污染问题。适度发展非粮能源作物。
——大力推进农业节能减排技术。加快发展节油、节电、节煤等农业机械技术及设备,推进高能耗农业机械的报废和更新换代,降低农业装备能耗。继续实施农村省柴节煤炉灶升级工程,推广高效低排放省柴节煤炉具。
——推广节能型农用机械。加快淘汰高耗能落后农用机械。加快农业提水排灌机电设施更新改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大力推广节省饲料养殖、农副产品保鲜与烘干节能、水产品冷冻与冷藏节能等技术。
(二)重点任务
1)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和营销两端延伸,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2)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
“十二五”期间除了要淘汰20万千瓦及以下常规燃煤机组、水泥立窑和普通旋窑外,要以钢铁、造纸、纺织、橡胶制品等行业为重点,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7号)的基础上制定范围更宽、标准更高的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同时,在交通领域,加快淘汰高耗能老旧车辆、挂桨机船等落后设备。
3)实施节能技术改造
积极争取国家及省支持节能技术进步的优惠政策,大力组织实施锅炉(窑炉)、电机系统、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改造。
——锅炉(窑炉)改造重点采用新型高效锅炉更新、替代低效锅炉,集成现有先进技术,改造现有锅炉房系统,提高锅炉房整体运行效率;以采用蓄热式燃烧和高效保温技术的大型、高效节能窑(炉)淘汰改造落户窑炉;
——余热余压利用改造重点推动钢铁、石化、化工、建材、轻工等行业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进一步充分回收和高效利用余热余压资源。
——电机节能改造重点推广高效节能电机和变频调速、永磁调速等先进电机调速技术。突出推动钢铁、石化、化工等行业大型企业,按照系统观点改造落后装置、优化运行管理、实施能量梯级利用,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水平,实现系统性节能
——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高耗能行业。加快两化融合,重点推动建设和改造完善石化、电力、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大型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加强对企业能源生产、输配和消耗各环节实施动态监控和管理,实时解决二次能源供需调解平衡,提高能源效率。
4)推广节能技术产品
——大力推广节能技术产品,组织实施节能减排关键和共性技术公关,推动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应用示范,畅通节能技术和产品信息渠道。
——定期编制发布重点节能技术、高效节能产品应用指南,举办现场会新技术、新产品展览会等多种形式,加大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力度。
——以创建节能和循环经济示范工程为抓手,选择一批技术先进、推广应用面广、节能综合利用效果显著的新技术、新产品,组织实施、创建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示范项目,带动创新型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集成化应用。
——以实施国家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为抓手,大力推广高效节能空调,电冰箱、洗衣机等节能产品。
5)建设节能服务体系
——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服务机构。打造公益性节能服务平台,配合政府开展节能技术推广,为中小节能单位进行节能诊断,提供节能咨询服务。鼓励节能技术和管理水平高的大型重点用能单位,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本行业其他用能单位提供节能服务。按照做精、做专、做强的目标,支持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节能服务公司联合重组,培育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专业服务机构。
——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鼓励金融机构与节能服务机构合作,面向重点用能单位,组织举办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对接洽谈会,构建节能服务公司和重点用能单位对接平台。把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列为节能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引导节能服务公司和技术研发、设备生产、投融资机构,按照市场规律和服务对象需求,创新发展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推行金融租赁等多层次、有特色、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到2015年,建立比较完善的节能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大型服务企业,使合同能源管理成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的重要方式之一。
6)提升重点耗能企业能效
——加强监管。将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单位全部纳入监管,实行分级、动态管理。科学分解下达节能目标,完善考核机制,强化节能监察,定期开展能源利用情况监督检查和抽查;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计量管理体系,推动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中心示范建设,逐步建设在线能耗监测系统,加强能效对标工作。
——组织开展能效水平对标达标活动。根据行业特点和企业用能量大小,指导企业在深入分析自身能源利用状况并与国内外同行业先进企业能效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标杆,制定切实可行的对标改进方案和实施计划,落实管理和技术改造措施,充分挖掘节能潜力,促进企业节能工作上水平、上台阶,使企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重点工序能耗大幅下降,部分企业能效水平达到同行业国内先进水平和省内领先水平,行业能效整体水平大幅度提高。
7)全面推进非工业领域节能
——建筑领域,强化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全过程监管,大力推广太阳能光热、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
——交通领域,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加快发展甩挂运输、海铁联运等先进运输方式,严格执行乘用车、轻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大力推广高效清洁交通运输工具,加快淘汰高耗高排放运输工具。
——公共机构,加强能耗计量、统计,完善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政府机构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合理控制冬季取暖和夏季室内空调温度,推广节能技术和高效节能办公设备和绿色照明产品,推进节约型公共机构创建活动。
8)完善节能监管体系
——用能单位节能能力建设。建立完善能源基础管理体系,推动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建立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负责人定期培训制度。广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培训,指导用能单位按照《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管理导则》(GB/T17167-2006)规定配备和管理计量器具。
——节能监管能力建设。推动县级以上各级政府节能主管部门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建立健全市县(区)两级节能监察体系,加强节能监察业务培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强化节能监察能力建设。
——能源统计与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涵盖全社会的能源生产、流通、消费、区域间流入流出及利用效率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体系。所有县区配备专职能源统计人员,加强重点耗能企业能源统计知识培训,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加强第三方监测机构建设。
(三)重点节能工程
1)电机系统节能工程
重点推广高效节能电动机、稀土永磁电动机;在电力、建材、铜冶炼等重点耗能企业进行高效节能风机、水泵、压缩机系统优化改造,大力推广变频调速自动化系统控制技术,提高电机运行效率。加速老旧设备淘汰更新。
2)能量系统优化工程
通过系统优化设计、技术改造和改善管理,在电力生产、建材、石化、自来水供应等重点耗能行业推行能量系统优化工程,按照系统观点改造落后装置、优化运行管理、实施能量梯级利用,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水平,实现系统性节能。
3)绿色建筑示范工程
推进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建设,切实推进绿色建筑认证。以项目示范为先导,推动绿色建筑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飞跃发展。积极推广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风能、生物质能等其它可再生能源,完成在8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上安装可再生能源应用装置(主要为太阳能装置)的任务,实现惠州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年替代一次性能源合计标煤1万吨。
4)节能产品惠民工程
继续推进对能效等级1级或2级以上的空调冰箱、平板电视、洗衣机、电机10大类高效节能产品(包括已经实施的高效照明产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使用,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来推广应用这些产品。对高效节能产品生产企业给予补助,使消费者受益。
5)公共机构节能改造
大力推进节约型党政机关建设,鼓励党政机关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十一五”期间,完成20%以上政府机关建筑节能改造。积极推行节能采购,优先采购节能(节水)设备和产品。提高节能和新能源汽车采购比例,实施公务车油耗定额管理制度。
6)节能基础工程
推进节能管理、监督、服务“三位一体”建设。充实节能管理人员力量,落实工作经费;完善节能监察工作体系,加强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充实机构和人员编制,建立健全县区节能监察机构。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广东省节约能源条例》,加大节能监察执法力度,加大对节能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强能源统计能力建设,健全能源计量管理数据报送制度,定期发布主要能耗数据,加强对节能形势的监测分析和预警。
7)区域热电联产工程
将有热负荷需求的企业集中到工业园区,大力发展工业园区的区域热电联产工程;在大亚湾石化区、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惠南高新产业园、博罗县园洲等工业园区探索建设公用工程岛冷热电水多联供项目。
8)绿色照明示范工程
加快太阳能光伏电源路灯、LED光源等的推广使用。在总结“十一五”经验的基础上,加大节能灯具、优惠补贴,推进节能灯具的普及。
六、“十二五”节能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推动。各地区要加强对节能工作的领导,充实机构和人员,落实经费,制订相应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各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合力,推动规划全面实施。各行业协会要积极发展桥梁纽带作用,加强行业节能自律。
(二)加大政策支持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扩大节能资金的使用范围。研究建立财政节能投入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机制。采用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新机制推广、节能管理能力建设及监管体系建设等。落实政府优先和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完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动态管理。研究建立高能耗用能设备、农业机械和渔船更新报废经济补偿制度。加大合同能源管理扶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节能信贷产品,拓宽担保品范围,监察申请和审批手续,为节能服务公司提供项目融资、保险等金融服务,建立节能主管部门与金融部门的信息通报制度。
(三)强化节能目标考核
加强节能考核,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按照目标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到位,奖惩分明的总体要求,科学确定、合理分解各地区、各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目标任务,进一步健全评价考核和奖惩制度,使节能由劝导、鼓励逐步转为强制执行的硬性要求,真正落实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充分发挥节能政策指挥棒作用。
(四)强化新上项目的能效评价
把“十二五”全市能源消费增量分解下达给各地区,以节能倒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各地区充分利用有限的增量资源,优先上马一批低耗能、高附加值的项目。同时,尽快制订新建重点耗能项目管理办法,要求在招商引资或增资扩产过程中,将单位增加值能耗作为重要审核条件,严格把关,从源头控制高耗能项目和产能过剩行业的准入。
(五)加强节能监管能力建设
完善节能监察工作体系,加强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充实机构和人员编制,建立健全县区节能监察机构。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广东省节约能源条例》,通过节能监察,督促用能单位执行节能法律法规和能耗限额标准,指导企业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完善用能管理和工作责任制度;依法对违法用能行为进行查处。定期组织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限额或限额标准监察,加大惩罚性电价政策实施力度。
(六)加强标准化管理
加强单位产品能耗限额、产品能效标识、企业节能管理、用能设备运行、计量器具配备、建筑节能和节能设计等相关标准的宣传贯彻。定期开展节能标准专题讲座和培训。各级节能主管部门和质监部门要加强督促企业按照标准建立健全节能管理制度,确保用能设备节能经济运行,落实各项节能标准。加大节能标准执法力度,定期组织强制性节能标准专项监察。加强节能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七)加强重点用能单位监管
继续强化对年耗能1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监管,落实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季报和年报制度,推进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开展节能管理师和能源管理体系试点。同时,积极推进中小企业节能。结合各地区实际,制定中小企业节能工作方案,确定工作目标、重点和相关措施,进行工作分工和任务分解,并加大跟踪和监管。
(八)强化节能宣传、教育和培训
建立健全节能培训工作体系,建立节能教育培训基地,有针对性地面向社会各阶层人员开展节能培训,试点能源管理师制度。有关部门和企业要组织开展经常性的节能宣传、技术和典型交流。坚持每年开展节能宣传周系列、能源紧缺体验、绿色出行、媒体宣传等形式多样的节能活动,推动节能宣传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进机关,将节能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能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弘扬健康文明、节约环保的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